中国人民银行2发布的《关于加强人民币流通管理的通知》(银发〔2025〕89号)明确规定,自2025年6月1日起,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严格执行人民币纸币"拒收标准"配资评测网,对于"严重污损、残缺"和"伪造、变造"的纸币,各银行网点可依法拒绝接收。这一规定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,许多人担心手中持有的旧币会被银行拒收而蒙受损失。
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发布的《2024年人民币流通报告》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我国流通中的人民币现金达8.34万亿元,平均每人持有约5900元现金。在所有流通纸币中,约有3.2%的纸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损、残缺问题,约占2600亿元。这意味着,全国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可能持有不符合流通标准的纸币。
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5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货币金银局局长刘明强调:"此次规定并非全面'拒收'旧币,而是对特定情况下的人民币纸币接收进行了明确规范,目的是维护人民币流通秩序,保障公众用币安全。"那么,具体哪些纸币会被拒收?公众又该如何应对?
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《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》(银发〔2025〕23号),被银行可能拒收的第一类纸币是"严重污损、残缺"的纸币。该规范对"严重污损、残缺"进行了明确定义:面积缺损超过四分之一的;图案、文字、纸张变色,无法辨认票面特征的;被熏烤、腐蚀,纸质已酥脆的;粘有难以去除的异物,妨碍识别真伪的;票面残缺,不能确定其完整尺寸的;票面有涂写、污染、破损,严重影响人民币识别的。
中国金融认证中心(CFCA)2025年4月发布的《人民币流通质量调查报告》显示,在流通纸币中,因水浸、油污导致的污损占比最高,达到42.3%;其次是机械性撕裂,占比28.7%;霉变、灼烧等化学性损坏占比18.5%;人为涂画、标记占比10.5%。这些不同类型的污损都可能导致纸币被归类为"严重污损"。
被银行可能拒收的第二类是"伪造、变造"的纸币。公安部刑事侦查局2025年3月发布的《全国货币犯罪形势分析报告》显示,2024年全国共查获假币案件4327起,缴获各类假币约1350万元,同比下降18.3%。虽然假币案件呈下降趋势,但假币流入市场的风险仍然存在。
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发布的《人民币防伪技术研究进展》指出,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假币主要有四种类型:打印仿制型、拼接型、涂改型和全手工绘制型。其中,打印仿制型假币占比最高,达到85.3%,且主要集中在50元和100元面额。
针对假币识别,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副局长钱诚在2025年5月20日的"人民币防伪知识宣传月"活动上表示:"公众可通过'看、摸、听、测'四步法识别真假人民币。'看'是指观察钞票的水印、安全线等特征;'摸'是指触摸凹凸印刷的质感;'听'是指弹击钞票听声音;'测'是指在专用验钞设备下检测。"
那么,银行将如何执行这一规定?中国银行业协会2025年5月22日发布的《银行网点现金业务操作指引》明确了具体流程:银行柜员在接收客户现金时,将进行真伪鉴别和完整性检查。对于可疑纸币,将使用专业鉴别设备进行检测。确认为假币的,将按照《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、鉴定管理办法》处理;确认为严重污损、残缺的,将向客户说明情况并拒收,或建议客户到人民银行指定网点办理兑换。
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4月,全国银行网点共配备纸币鉴别设备约82.3万台,覆盖率达到98.7%。这些设备能够准确识别纸币的真伪和完整性,准确率超过99.8%。
对于公众关心的"银行拒收后怎么办"的问题,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张松在2025年5月18日的政策解读会上给出了明确答案:"被商业银行拒收的严重污损、残缺人民币,持有人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其授权的银行网点办理兑换。只要是真币,人民银行将按照规定比例进行兑换。伪造、变造的人民币则无法兑换配资评测网,还可能涉及法律责任。"
根据《中国人民银行残缺、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》(中国人民银行令〔2024〕第4号),残缺、污损人民币的兑换标准为:票面剩余面积达到原票面四分之三(含四分之三)以上,按全额兑换;剩余面积在二分之一(含二分之一)至四分之三以下的,按半额兑换;剩余面积不足二分之一的,不予兑换。
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2025年4月发布的《现金流通监测报告》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共办理残缺、污损人民币兑换约1820万张,金额约14.3亿元。其中,全额兑换占比73.5%,半额兑换占比26.5%。
为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新规,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全国设立了2156个人民币兑换网点,这些网点的具体地址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或"央行数字货币"APP上查询。同时,人民银行还开通了"人民币流通服务"热线(电话:12363),公众可拨打该热线咨询相关问题。
对于普通市民而言,如何避免因持有不合格纸币而蒙受损失?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2025年5月发布的《公众现金使用习惯调查》给出了几点建议:
第一,养成检查收到现金的习惯。收到现金时,特别是大额纸币,应当当面检查真伪和完整性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据该基金会调查,目前只有38.7%的公众在收到现金时会进行检查,这一比例明显偏低。
第二,正确保管现金。避免将纸币折叠、涂写、弄湿或接触化学物质,尽量使用钱包或钱夹存放,保持纸币平整干燥。调查显示,有29.4%的受访者承认曾在纸币上涂写标记,22.8%的人习惯将纸币折叠成很小的形状放入口袋,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纸币损坏。
第三,定期清理家中现金。特别是长期存放的现金,应当定期检查其状况,发现有污损、残缺的纸币,及时到银行或人民银行网点兑换。调查发现,有46.3%的家庭存有超过5年未使用的现金,这些长期存放的现金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。
第四,学习基本的人民币防伪知识。了解不同面额人民币的主要防伪特征,掌握简单的辨别方法,避免误收假币。调查显示,只有25.7%的公众能够正确识别三种以上的人民币防伪特征,公众的防伪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。
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在2025年5月23日发布的《人民币流通管理工作问答》中特别强调:"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收到可疑纸币,不要再流通使用,应立即到银行网点进行鉴定。如果确认为假币,银行将按规定收缴并出具《假币收缴凭证》;如果是真币但有污损,可以正常使用或到银行兑换。切勿因担心麻烦而将可疑纸币再次流通,这可能导致自己承担损失,还可能构成传播假币的违法行为。"
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在2025年4月发布的《关于假币犯罪的防范提示》中指出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一百七十一条,明知是假币而持有、使用,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。因此,一旦发现自己持有假币,应当立即到银行办理收缴手续,而不是将其再次流通。
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25年3月发布的《数字支付背景下的现金使用行为研究》报告显示,尽管移动支付广泛普及,我国仍有约28.3%的人口主要依赖现金交易,特别是老年人和农村居民。这部分群体更需要了解人民币流通管理的相关规定,避免因使用不合格纸币而遭受损失。
为了帮助这些重点人群,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各大银行于2025年5月启动了"金融知识进万家"活动,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5000场人民币知识普及讲座,发放宣传资料超过1000万份,覆盖老年人、农村居民等重点人群。
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华表示:"银行将在执行新规的同时,注重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,对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,将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措施,如设立专门窗口、提供上门服务等,确保这部分群体不会因为新规实施而遇到困难。"
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响应新规。工商银行2025年5月25日发布的《关于做好人民币流通管理工作的通知》明确,该行将在全国设立1500个"人民币服务示范网点",为客户提供人民币鉴别、残损币兑换等专业服务。农业银行推出了"农行管家"APP的"纸币识别"功能,客户可通过手机拍照初步鉴别纸币真伪和完整性。
中国建设银行创新推出"纸币健康评估"服务,客户可在该行ATM机上存入现金时,获得对每张纸币状况的评估结果,及时了解所持纸币是否符合流通标准。中国银行则在其营业网点设置了"人民币知识角",展示各种污损、残缺和假币样本,帮助客户直观了解不合格纸币的特征。
邮储银行针对农村地区客户较多的特点,组建了300支"流动金融服务队",定期到偏远乡村开展人民币知识宣传和残损币兑换服务,确保农村居民也能便捷获取相关服务。
随着新规的实施,预计在短期内,银行网点的人民币兑换业务量将有所增加。中国银行业协会预测,2025年6月至8月,全国银行网点人民币兑换业务量可能较平时增加30%-50%。为应对这一情况,各银行已提前做好了人员培训和设备配置工作,确保服务不打折扣。
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规定的出台,旨在提升人民币流通质量,保障公众用币安全,是人民币管理制度的正常完善,不会对公众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。只要公众增强现金使用和保管意识,主动将不合格纸币送交银行或人民银行兑换,就能有效避免损失。
在数字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,现金仍然是重要的支付工具,特别是在特殊情况和特定人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爱护人民币、正确使用现金,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,也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。通过了解新规内容,掌握基本的人民币知识,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货币管理政策的变化,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
你平时是如何保管和使用现金的?有没有因为纸币污损或假币问题遇到麻烦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建议配资评测网。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